“已无朱皇帝,无有沐国公!”
1645年9月,云南楚雄土司领袖吾必奎高呼着这句气吞山河的口号,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叛乱。当时,虽然明朝已经灭亡,但云南的黔国公依然忠诚于大明王朝,因为黔国公的祖上,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养子——沐英。
沐英,本名周舍,来自濠州定远的贫苦家庭,早年便在动荡的岁月中度过了无数苦难。朱元璋与他的皇后马氏,把这名孤儿收养成为了义子,而这段恩情改变了沐英的一生。
沐英并非出生在朱元璋的皇族,而是出生于元朝至正四年的濠州定远。那时,周舍只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,父亲早亡,母亲带着他在艰难的环境中生活。至正十一年,家乡爆发了红巾军起义,元朝出兵镇压,战乱与灾荒交织,让百姓四处逃难。周舍的母亲也在逃亡途中不幸去世,年幼的周舍从此成为孤儿,在街头流浪。
展开剩余72%直到至正十二年,年仅八岁的周舍遇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——他流浪到了濠州城,正巧被正在收养义子的朱元璋发现并收留。与此同时,朱元璋与马氏的婚后生活并无儿女,而当夫妻二人看到衣衫褴褛、贫苦无依的周舍时,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养为子。周舍从此改姓朱,名朱文英,并跟随朱元璋一家生活。朱元璋与马皇后待他如同亲生,倾心教育他识字、读书、习文练武。
随着朱元璋的亲生长子朱标于至正十五年诞生,沐英在家中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。在朱标出生之前,沐英一直被视作接班人来培养。但即便如此,沐英依然对朱元璋夫妇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激,他并未因此感到尴尬或不满。反而,他更加努力地学习,与朱标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。
至正二十二年,年仅十八岁的沐英便承担了军事重任,从一个小小的帐前都尉一路升迁至指挥使,开始守卫重要的边疆阵地。到了至正二十七年,朱元璋派出大军征伐福建,沐英指挥水陆军从西方进攻,连破江西、福建交界的分水关,攻占崇安,战胜闵溪十八寨,俘虏了陈友定部的将领冯谷保。朱元璋欣喜万分,欲将沐英的原姓恢复。但沐英深感朱元璋夫妇的恩情,不愿放弃“朱姓”,始终坚持“我就是陛下的孩子,深受陛下与皇后的养育之恩”。朱元璋见状,便亲自赐名“沐英”,并以“永沐皇恩”作为新的身份象征。
沐英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功绩便是平定云南的战役。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亲自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蓝玉与沐英为征南副将军,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北元势力盘踞的云南。经过长达一年的激烈战斗,最终在洪武十五年七月,沐英和傅友德联手平定了乌撒、东川、建昌、芒部等地的蛮族起义,并设立了乌撒卫与毕节卫。
洪武十六年,朱元璋下令傅友德与蓝玉回朝,而沐英则继续留守云南,捍卫着这片重地。直到洪武二十二年冬,沐英带着平定云南的功绩回到南京朝见朱元璋。朱元璋在奉天殿设宴款待他,赐予他黄金二百两、白金五千两、钞票五百锭、彩帛百匹。朱元璋激动地说道:“能够让我在南方高枕无忧的人,就是你,沐英。”
然而,沐英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。洪武十五年八月,养母马皇后病重去世,沐英为此痛彻心扉,三日不进食,因悲伤过度而几近昏厥。洪武二十五年,他又得知了皇太子朱标去世的消息,心情悲痛至极,身体健康也因此每况愈下。最终,沐英在同年六月十七日晨病逝,享年四十八岁。
朱元璋得知沐英死讯后,悲痛欲绝,亲自撰写悼文并下令为他追封“黔宁王”,谥号“昭靖”。更下诏追赠沐英父祖三代的王爵与王夫人,并按照王礼举行葬礼,安葬于江宁县长泰北乡的观音山。沐英的丧葬事宜盛大而隆重,百官齐至,甚至皇太孙朱允炆及其他宗室也派人前去祭奠。
洪武二十六年,朱元璋特命为沐英塑像,供奉在功臣祠内,并允许他享受太庙的祭祀。更应云南百姓的请求,在昆明建立了专门的庙宇供奉他。从此,沐英的名字与云南紧密相连,他的后代也世代镇守云南,忠诚于明朝。沐英的家族继续延续荣耀,直至最后一代国公沐天波,在缅甸为国殉职,忠诚传承。
作为养父,朱元璋给予沐英无上的荣宠,不仅以侯爵身份追封,还赋予他家族世代镇守云南的实权。沐英的子孙不仅没有辜负这一份期望,还在明朝风雨飘摇的年代,为国家效力,保卫家国荣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